你好,佛山市科学技术局网欢迎您!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科技之光”照耀佛山产业高地院市合作一年推进合作项目超300个

发表单位: 发表时间: 2010-10-20 16:01 [ 浏览字体: ]

一年多来,李昌群带队以平均每月一万公里的里程,风尘仆仆奔波于佛山五区,平均一天多走访一个企业,以促成中科院的科研成果在佛山落地生根。

李昌群是中科院派驻佛山的“大本营”——佛山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的主任。2009年7月13日,中科院和佛山签署院市合作战略协议,“让科技之光照耀产业高地”。此前,在中科院和广东院省合作的总体部署中,佛山被列为新一轮省院合作的重点地区。

如今,来自中科院32个研究院所300多人的研发团队活跃在佛山。这支来自中国科技领域“国家队”的规模空前的“空降部队”,囊括了院士、研究员、博士、硕士等高端人才,其中不乏昔日神秘的导弹、卫星的“幕后推手”。

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中科院下属研究所与佛山企业达成的 “院市合作”项目已达300多项,平均1天多一项。

“科技国家队”助民企创新

在全球无油压缩机“老大”广顺电器总裁吴全看来,中科院现在是相当于把“种子”或者“菜苗”直接送到企业的“田头”。

“以往很多产学研只是在书本上‘画菜’,而中科院很多成果已做到样品阶段,菜苗已经‘种’出来了。

院市合作一年来,“科技国家队”走进佛山经济各个领域,成为提升佛山自主创新能力的一股重要力量。/本报记者麦志华摄

企业要做的就是开块地,把它种成一片,产业化的过程大大加快了。”跟人说起院市合作的创新项目,吴全滔滔不绝。

以前广顺电器搞一个新产品起码要五六年,去年跟中科院合作的远程数字医疗、电动空调等4个项目,今年底就可陆续上市。4个院市合作项目,现在已申报了35项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比企业此前五六年申报专利的总和还要多。

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真正的产品,一直是产学研合作的“老大难”问题,“以往的很多科研单纯从成果出发,是没有‘根’的。”李昌群坦率地说,而院市合作一开始就明确,要从下游往上游走,从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出发,到研究所去找技术解决方案。

中科院近三分之一的研究所参与了这轮声势浩大的院市合作,以前让大家感到非常神秘的导弹、卫星专家,在与美的集团、炜林纳新材料、中格威电子、东鹏陶瓷等一大批企业的合作项目中,成为企业创新的“幕后推手”。

据统计,一年多来,与佛山产业发展关联度较大的中科院70多家研究所,累计在佛山发布科技成果800多项,达成院市合作项目300多项,覆盖光电子、新材料、机械装备、智能家电、生物医药、节能减排等支柱产业或领域,绝大部分项目水平都处于国内领先乃至世界先进。

其中,151项申报省专项资金扶持、84项申报市专项资金扶持、40项申报中科院 “广东新高地建设专项工程”项目,总共获得项目经费支持近6000万元。44个项目已形成中试产品,实现产业化12项,带动产值近40亿元。

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在合作中体会到创新并非遥不可及,“中科院科学家们能把卫星、导弹放上天,做我们这些项目还不是小菜一碟!”尝到甜头的天安塑料董事长吴启超乐呵呵地说:“我们乐于傍这个科技大款!关键是傍得上。”

破解“最后一米的障碍”

与中科院这支科技创新的“国家队”并肩作战一年多,很多佛山企业家都成了中科院团队的 “粉丝”。

天安塑料今年初才启动的一个院市合作新材料项目,半年时间就进入了量产阶段。董事长吴启超惊喜之余赶紧筹备再上新项目,最近几天他一直追着李昌群不放,“要赶紧落实下一个高端汽车内饰项目。”

“我们在佛山做得很顺。”李昌群说,这得益于院市双方在合作中共同探索建立了一个有效的持续推进机制。

这个机制的核心在于,一方面依托佛山各级科技部门和中科院育成中心及遍布五区的众多分中心,广泛收集分析产业的创新需求,一方面背靠中科院分布全国各地实力强劲的研究所,通过平台运作,为企业量身定制符合研发需求的科研团队。

这个机制加快推动了院市合作由短期合作、松散合作、单项合作向长期合作、紧密合作、系统合作的转变。“科研团队来了就能解决问题,所以企业很满意。”而科研团队只要能干事,项目根本做不完,佛山产业高地的这一优势和魅力,尤令从长三角转战珠三角的李昌群感慨不已。

正因如此,中科院佛山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在短短一年间,从最初构想的“1+6”(育成中心+分中心),快速发展到“1+9”再到“1+15”。 专业中心及平台建设的模式,也逐步从“政府主导”到“企业自发、需求牵引”,由“一所合作”到“多所联合”过渡,覆盖越来越多的佛山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领域,并且串成一个不断扩展、资源共享的创新网络,为各类企业提供高端技术服务。

此前,企业跟科研单位的信息不对称,被称为阻碍科技创新的“最后一米的障碍”。但现在遇到什么难题,通过这个平台网络,马上能够和对口的研究所对接,并最快了解到世界前沿技术的最新动向。“有了这个畅通渠道,这最后一米障碍就不成障碍了。”吴全说。

声音:别让人才天上飞

院市合作全面推进一年,地方政府、中科院乃至企业都一致认为,院市合作为佛山产业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为中科院研究所开拓了新空间。

但谈及院市合作构思的打造佛山持续创新能力核心的人才属地化建设问题,李昌群却不乐观,“最大问题是人才落不了地,很多时候人才都还在天上飞,下不来,面临着高端人才去留两难的窘困。”

高明新材料中心一位博士的夫人今年博士毕业,来了以后地方不能安排工作;一个新招的硕士,没有住房,租住在农民出租屋,酷暑天不让装空调,没呆几天就走了;顺德一个育成分中心负责人,与企业合作项目开展得热火朝天,原准备把家安在佛山落地扎根干事业,但因为家属工作问题不能解决,现只能东莞顺德两头跑……

住房、家属就业、子女上学这些似乎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当这一系列问题仅用一个“市场化”来搪塞的时候,外来科研人员不免去留两难。

在全国争夺优质科技资源的大势下,如果佛山没有一个留住高端科研人才的好环境,院市合作的“蜜月期”还能持续多久,值得深思。市科技局局长胡学骏认为,“安居乐业”这四个字最为关键。

李昌群建议佛山学习江浙以及东莞的人才政策。财政投入是少不了的,例如无锡,对于优秀的创业项目,给予100万元资金支持、不少于100平方米办公场所和不少于100平方米的三年免租公寓;给予科研项目产业化的300万元投资;给予现金流不足的产业化项目300万元资金担保。几年下来,无锡对数以千计的“530”海归创业者财政补助累计9亿元,虽然这只是一公里多一点的地铁的投入,但却使无锡成为海内外知名的人才高地。

相比而言,佛山政府一年支持院市合作项目的经费只有1000万元,“现在合作项目已300多项,接下来会越来越多,越发显得粥少僧多。” 李昌群说,当前佛山的科技扶持力度不足以与自身的发展规划目标和经济实力相匹配。

在经费捉襟见肘的情况下,高层次人才的培训机制也付之阙如。中科院跟市委党校签订的一个创新型人才培训基地合作协议,也因资金问题难以落实。

一位科研人员很不解地说:“在佛山,官方和民间众口一辞都说‘不缺钱’,为什么就是没有一个能够真正吸引安置高端人才的好政策?”(佛山日报记者 任雪梅、王亚亮)

-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佛山市科学技术局 技术支持: 佛山新闻网

地址:佛山市禅城区季华五路18号经华大厦10-12楼 电话:0757-83385761 传真:0757-83355500

电子邮箱: fskjj@fskjj.foshan.gov.cn 粤ICP备19060878号 网站标识码:4406000064

粤公网安备 44060402001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