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佛山市科学技术局网欢迎您!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佛山市科技局2011年工作总结和2012年工作计划

发表单位:市科技局 发表时间: 2012-02-11 16:51 [ 浏览字体: ]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科技部门围绕实现“民富市强 幸福佛山”总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工作成绩大、特色鲜明。

一、2011年我市科技工作情况

(一)自主创新逐步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

1、自主创新环境更一步优化

出台了《佛山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佛山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11-2012年)实施方案》、《佛山市优势特色产业“双提升”工作方案》、《佛山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划、方案、办法,扶持了400多项优质项目,表彰了123项优秀项目,我市自主创新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2、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

我市共有500家企业通过新标准下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其中禅城区87家,南海区156家,顺德区208家,三水区30家,高明区19家),总数量位于广东省第三位,仅次于深圳和广州。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4170.1亿元,总收入3645.98亿元,工业增加值1378.9亿元,出口创汇160.03亿美元,税收总额101.81亿元,净利润197.4亿元;企业科技投入研发经费107.61亿元,占销售收入的3%。十亿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1家,5亿以上高新技术企业72家。

3、企业创新活动持续活跃

2011年,共申报各类省级科技项目600多项、市级科技项目800多项。其中,申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34项、省重大科技专项32项、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招标54项、省自主创新产品认定50项、省部产学研项目146项、广东省中国科学院全面战略合作项目32项、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的28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46项、广东省企业重点实验室7个、科技成果登记(鉴定)52项、省科学技术奖励34项。

近3年来,我市获得省、国家科技经费支持大幅度增加,2009年获得省、国家科技经费支持7421.3万;2010年获得省、国家科技经费支持14770万;预计2011年获得省、国家科技经费接近3亿元。

4、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不断提升

2011年,我市专利申请20391件,增长14.3%,发明专利申请2773件,增长27.3%;发明专利授权972件,增长42.7%,专利授权16353件。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LED产业)飞跃式发展

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我局重点工作之一,在市政府和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我局牵头负责的LED产业取得阶段性成绩。

1、拓展和完善产业链条,夯实产业基础

据初步估算,2011年全市LED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约16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5%;涉及企业超过200家,从业人员约3万人,产业规模位居全省前列。目前形成了以佛山照明、雪莱特、国星光电三家上市公司为龙头,五区联动发展的格局。初步建立起半导体照明金字塔式全产业链,形成了由昭信集团的装备制造,旭瑞光电、中昊光电、国星光电、奇力光电和量晶光电的外延片和芯片生产组成的上游产业;佛山照明、国星光电、金邦电子、中昊光电、蓝箭电子、祥新电子等企业的芯片封装组成的中游产业;佛山照明、雪莱特、济胜光电、金帮光电、托维环境亮化、领华电子等近200家应用产品生产企业组成的下游产业。至今,佛山市已初步形成从芯片研究、装备制造、LED外延和芯片制造、大功率封装、应用产品开发、中试及生产、产品检测到市场流通的半导体照明产业链。

2、引建重大创新平台,加速产业发展

9月1日,省科技厅、佛山市政府和南海区政府三方代表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广东省LED产业的“核心发动机”——广东省LED创新中心正式落户佛山南海。广东省半导体照明产业联合创新中心暨广东省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服务集聚区(孵化器)由省内22家骨干企业联合出资6000万元注册成立。下一步,省政府计划每年投入1亿元左右,重点扶持该项目的建设发展。创新中心力争用2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中心将承担LED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标杆标准研究及检测认证服务、知识产权态势分析和服务、产业联盟推动共性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技术人才评价和培训、产业发展的创新成效、投融资服务以及开拓国际交流平台等八大业务。中心建成后,将对整个广东LED产业链的完善和发展提升,进行引导和指导,促进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良性发展。

3、组织核心技术攻关,争取产业竞争主动性

在上级部门和全市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佛山LED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组织和实施一批战略性核心技术项目和省重大科技项目,全年在LED领域共获省级科技经费约1.6亿元。年初,“400nm-470nm近紫外与蓝光金属基垂直结构大功率LED芯片技术应用于绿色照明”等3个项目被列入2011年广东省第一批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LED产业项目,共获得省财政经费5100万元。下半年,“高产能智能MOCVD设备的研制及产业化”和“新型高导热LED封装基板与模块化光源研究及其产业化”等5个项目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LED产业项目,共获得省财政经费10500万元。这一批项目主要有三类:(1)针对LED产业链上游和高端环节,采用新的技术路线,突破国外专利壁垒和技术封锁,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装备及战略产品;(2)以打造龙头企业为核心,加速产业集聚,拓展产业链条,完善产业布局,提升技术创新度、产业集中度、区域品牌度,增强区域LED产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3)以新机制和新模式整合创新资源,重点支持开展标杆体系研究、行业标准编制、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知识产权服务、人才培养等,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产业服务体系,加强行业合作与交流、推动技术储备和技术扩散,培养高层次人才,建设多方参与、开放共享的广东LED产业创新平台。项目的实施将促进我市LED产业掌握核心技术,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权。

4、完善产业载体建设,保障产业发展壮大

2011年10月31日,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建设,广东省新光源产业基地核心园区33万平方米产业载体建成并正式开园,占地千亩的灯饰电光源专业市场同时开业。随着核心园区建设推进,奇力光电、国星半导体等45家半导体照明企业已抢先进驻核心园区,此外,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华南分中心、中国赛宝实验室、广东省半导体照明产业联合创新中心等高端公共服务平台落户园区,形成集芯片、封装、配件、应用、研发检测于一体的完整半导体照明产业链。此外,围绕产业基地已有近百家新光源上下游企业落户罗村,产业集群优势愈发明显。罗村将以核心园区为龙头,以新光源产业为引擎,规划出22平方公里,用5年时间,打造一个“产城融合”的光明新城。广东省新光源产业基地核心区作为开展省院合作的重要载体,将建成拥有一批优秀产业化人才队伍、先进研发实验仪器设备、良好技术及企业育成环境、完善管理机制的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培育体系和支撑服务平台,成为服务珠三角、辐射全省的中科院半导体照明产业领域重要的技术转移中心和成果孵化基地。佛山市将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契机,全方位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高起点建设创新平台、大手笔引进创新团队、系统化构建与产业链融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为全省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5、编制LED产业技术路线图,为产业发展提供指引

2011年12月1日,由市科技局组织,佛山市电子学会与佛山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共同承担的“佛山市LED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研究与编制”项目通过了专家组的验收。产业技术路线图是一种技术创新管理工具,《佛山市LED产业技术路线图》绘制科学实用的、具有操作性的、符合佛山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适合于佛山市LED 产业现状的技术路线图。通过本项目制定佛山市LED 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本土LED 产业优势,特别在政府正确引导和科技创新带动下,未来3—5 年佛山市LED 产业市场规模有望快速扩大、市场占有率快速增长;可助力佛山市“智慧佛山”的发展规划,促进新能源与高效节能产业、光伏与显示产业成为千亿元的产业,建设广东省新光源基地;引导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推动官产学22研合作,实现重要技术的自主创新和技术壁垒的突破,使佛山市LED 产业的发展更具话语权,带动相关产业以及实现佛山市传统产业生态化。路线图的编制为佛山市LED 产业的发展规划、产业政策、项目扶持等提供依据。

6、产品应用推广成效明显

佛山市作为广东省首批三个“广东省绿色照明示范城市”之一,自2008年以来一共完成了两万多盏LED路灯的改造工程,佛山照明、国星光电和蓝箭电子等本土企业均有参与。一批优质新光源企业已经在国内外市场上崭露头角,昭信是上海长江隧道项目LED隧道灯具招标项目唯一的中标单位,康荣精细陶瓷是松下等知名企业固定供应商,济胜光电在美国纽约国际灯展上也获得大额订单。6月8日,“万家亿盏”室内LED绿色照明示范工程在禅城区启动,“十二五”期间,禅城将推广10万盏以上LED室内照明,带动LED产业产值50亿元以上,全区室内LED照明普及率将超过10%。在佛山市照明灯具协会带动下,禅城区5家LED企业制定的室内球泡、LED管型灯联盟技术标准已通过专家审核,并在省内率先发布。在各地政府大力推动LED绿色照明城市的同时,随着LED产业技术的不断提升和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LED产品的价格呈不断下降之势,对发展绿色照明事业和推动节能减排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产学研工作成效显著

2011年是我市深化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全面建设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市和院市科技合作示范区域重要的一年。我市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稳步推进,特别是院市科技合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1、全面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

(1)加强科技特派员引进工作,推动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建设

我局积极开展企业科技特派员申报工作,2011年成功促成109名优秀的高校人才通过企业科技特派员认定并进驻我市。目前全市共拥有企业科技特派员522名,约占全省特派员人员总数的10%,科技联络员6名,约占全省的25%,有效搭建起立体交叉的产学研信息交流网络,实现技术与企业、市场的有效对接。

(2)加快产学研创新联盟建设,探索产学研联盟合作长效机制

今年我局正重点推进联盟的实体化和市场化运作,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完善产学研联盟利益平衡机制和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充分发挥现有5个产学研创新联盟对行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此外,我局成功促成电力装备和电力运营企业与相关优势科研院校共同组建智能电网产学研创新盟建设,并已上报省科技厅,争取获得认定和支持。

(3)推动产学研创新载体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支撑

根据我市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我局积极引进科研院校和国家级研发机构各类创新资源,共同参与创新载体建设,加快提升载体的技术创新和服务水平。2011年佛山市产学研申报 68项,经专家专项评审及对部分项目进行现场考察,并报经市政府批准同意,共立项支持市产学研专项资金项目25项,资助经费420万元,带动企业投入1600多万元。同时,组织213个项目申报了省部产学研专项资金项目,其中73个项目获得省部产学研专项资金立项支持,获资助经费共4075万元,立项资助率达34%。通过创新载体建设,逐步形成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以更好地引领和支撑我市经济产业的发展。

2、积极深化院市合作工作

今年2月1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时任中科院院长路甬祥视察了中科院佛山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和相关合作企业,充分肯定了中科院与佛山市科技合作的成效,认为佛山市院市合作有基础,有战略,有很好的发展思路,完全有可能成为中科院在全国技术转移转化的典范。市主要领导向路委员长表示,将再用三年时间,全力把佛山育成中心和各种合作平台推向健康稳定发展阶段,力争院市合作在五方面取得新突破:一是在推进专业创新中心建设与项目实施上取得突破;二是在拓展合作领域上取得新突破;三是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取得新突破;四是在院市合作长效机制建设上取得新突破。随后,佛山市委及时把路院长视察情况与指示精神向省委作了汇报,汪洋书记即批示:“好!继续努力!”。

为贯彻落实汪洋书记和路甬祥副委员长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中科院佛山市科技合作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我局积极谋划、精心组织,集各方之力全力推进院市合作,并初步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1)院市合作长效机制更趋完善

一是促成院市双方在2011年3月份签订《中国科学院 佛山市人民政府深化院市合作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建设协议书》。根据《协议》,院市双方将进一步完善院市科技合作持续投入机制。从2012年起,连续三年,市级财政每年将投入不少于3000万元,用于支持中科院属研究院所与佛山市企业开展技术合作。二是完成了《中科院佛山市科技合作“十二五”规划》制定工作,为“十二五”院市科技合作理清思路、指明方向。三是对院市合作领导小组和中科院佛山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理事会人员名单进行更新、调整,进一步理顺和完善院市合作领导架构,为院市合作的持续、深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四是在2011年9月28日召开了中科院佛山市2011年院市合作第二次工作会议,讨论今后院市合作工作开展的重点和模式。佛山市副市长李子甫,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刘炜,中科院党组成员、秘书长邓麦村分别作了重要讲话。还举行了签约仪式,中科院院地合作局与顺德区人民政府签订深化框架协议,中科院院地合作局与顺德区人民政府、广东物联天下物联网信息产业园有限公司签订共建佛山中科院物联网应用研究中心协议。

(2)专业创新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快

根据我市产业结构特点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署,积极引进多家中科院属研究所,2011年,新组建了广东省物联网研究院、电子废弃物资源化清洁循环利用研发中心、氢能与燃料电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华南分中心、太阳能电池研究与检测中心等16个科技创新平台。目前,已建有1个育成中心、7个专业中心、19个创新平台,范围涵盖资源、环保、新能源汽车等多个领域,为推动我市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3)高层次人才引进获得新突破

院市合作伊始,我市便确定将引进中科院高层次人才作为合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2011年,已成功引入中科院创新团队4个,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40多人,目前中科院围绕院市合作工作的研发团队超过350人,涉及34个研发团队。此外,成功引进了刘允怡、姚穆、张懿等3名院士,同时依托于行业龙头企业,分别组建了院士工作室,范围涉及节能环保、公共卫生、新材料等多个领域。目前3家院士工作室已基本步入正常运行轨道,初步获得了科研成果。

3、科技孵化基金运行良好

根据市领导的指示,应用基金方式运作院市合作资金,通过基金运营的收益解决院市合作工作的后续支持问题,由市政府出资1亿元与社会资本共同设立“佛山市科技孵化基金”,其中6000万用于院市合作工作,2000万用于海内外创新团队的引进与扶持,2000万用于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为促使科技孵化基金顺利运行,我局与有关部门、合伙人、基金管理公司反复协商,讨论具体操作方式方法,最终制订了科技孵化基金设立方案,并根据设立方案去管理运营孵化基金。2011年市科技孵化基金共资助院市合作建设3151万元,其中资助7个院市合作中心及平台建设1691万元,资助36项院市合作项目1460万元。

院市科技合作以来,共建成1个育成中心、7个专业中心、19个创新平台;共引进科研团队34个、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类创新型人才350多人,其中院士3人、副研究员及以上近60人。中科院所属研究所与我市企业开展合作项目共450多项,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200多项,约占项目总数的50%。项目涉及36所中科院研究所和我市近200家企业,其中已形成中试产品近50项,实现产业化20项,育成企业26家,带动企业投入超过30亿元,实现产值约135亿元。

院市合作科技项目数、组织研究人员参与人数、在地区产生和带动的效益等各项指标,均居中科院在全国各地组建的17个育成中心首位。

(四)科技招商开创新局面

科技招商是我市“大招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对市招商工作多层次、多元化的有力补充。2011年5月,市科技局进一步优化部门结构,合理配置部门职能,新成立“科技合作促进中心”,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了科技招商的职责,实现招才引智,招商引资的目的,围绕“产业技术路线图”进行产业链招商,有力地推动科技招商向选优选强转变。

1、促成与中关村开展战略合作

中关村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每年技术交易额占全国总量近1/3,其中近80%输出到北京以外地区。9月16日,佛山市政府与中关村管委会在北京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仪式,这是双方共同强化区域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一项重要举措,标志着我市和中关村的合作进行到一个全方位的、更加实质性的阶段。12月13日,佛山市政府主办、佛山市科技局承办的佛山市投资环境推介会在北京中关村召开,组织了各区政府、佛山新城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参加,展示我市经济发展成果,宣传我市投资发展环境,吸引中关村高科技项目进驻。

2、开展与弗劳恩霍夫协会的合作

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是德国也是欧洲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它为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协助企业解决创新发展中的组织管理问题。佛山市政府刘悦伦代市长、李子甫副市长先后会见了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主席布凌格教授、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韩小丁先生。双方同意开展合作,重点在陶瓷、电子和节能环保等领域试点“合同科研”模式,推进我市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正洽谈引进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协会参与佛山新城中欧(德)工业服务示范区的规划设计、管理及后期招商工作,引进德国高水平的工业设计服务机构,推动我市整个工业设计服务领域以及科技服务产业的发展,提升我市制造业水平。

3、加强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合作

利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拥有的国际平台资源,推介佛山的产业、科技、投资政策,吸引海内外优秀科技项目(包括港澳地区科技项目)到佛山落户。目前,已推荐多个高科技企业团队访问佛山,与我市各区及部分企业进行了对接交流,部分项目已进入谈判落地的阶段。12月16日,在香港科学园举办了“佛山—香港产业化科技项目对接会”,推动佛山市与香港科学园及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转让与投资促进交流,促进高科技企业落户佛山。

(五)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

一是加强部门间知识产权合作。与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共同开展了7场佛山高新区“一区六园”知识产权巡回培训;与金融局联合举办上市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防范与应对讲座,提高我市企业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二是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举报投诉受理机制,将“12330”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电话整合到“12345”行政投诉电话,发挥投诉热线服务平台的作用,提高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效率和质量。三是创新知识产权执法方式,推荐和协调市陶瓷行业协会与市中级人民法院签订协议,实行“诉调结合”模式。即陶瓷协会调解行业内企业间知识产权纠纷,达成协议的可以到法院办理具有法律效力的确认手续。四是积极开展会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参与执法举办的第109届广交会、中国佛山(国际)陶瓷博览会,设立投诉站,提供维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咨询服务。五是减轻企业专利申请费用负担,对专利申请人或者专利权人缴纳有关专利费用确有困难的,给予了支持和帮助,为他们办理各种专利费用减缓证明。2011年,为我市的专利申请人办理的专利申请费用减缓项目共171项。六是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力度,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营造知识产权良好环境。累计编制41期《佛山市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简报》,开展专题宣传报道近十次。专项行动以来,我局连续开展17次联合行动,参与执法人员186人次,执法人员在超市、药店、专业市场检查商品2000多件,查获涉嫌假冒专利商品9件;涉嫌专利侵权和假冒专利立案18件,涉案金额19.6万元。

(六)机关建设更加科学规范,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1、机关作风建设实现大转变

积极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局工作制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教育学习月活动,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今年由市党政领导班子的党员领导干部带队的检查考核组,对5个区、市中级人民法院、市检察院以及27个市直单位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进行考核,经过检查考核、综合问卷调查、民主测评,市检查考核组认为市科技局领导班子成员是一个政治坚强、团结协助、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干事创业、勤政廉政的班子,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综合评定等次为“好”。

2、服务基层质量进一步提高

开展了“如何进一步强化服务理念、拓展服务手段、提升基层科技管理水平,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工作落实到实处”的专题系列活动,创造性的提出了《市科技局科技管理专员制度》,以局机关干部全员参与的方式对全市镇(街)的科技工作明确专人进行服务,每人对口服务一个或两个镇(街),定期深入镇区、企业,就科技业务的开展给予指导帮助,以此促进基层科技工作健康、快速推进,引导镇域经济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

通过科技管理专员的实施,我局干部服务镇(街)企业超过700人次,并根据收集的企业科技需求,组织镇(街)经促部门和企业到香港科技园开展粤港科技合作交流;组织区镇(街)经促部门、园区和企业赴北京中关村参加佛山市投资环境推介会;直接推动高明区杨和镇“金属材料专业镇技术创新中心”、大沥镇“中科院南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中心”、丹灶镇“燃料电池及氢源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华南中心暨广东省广顺新能源动力院士工作站”的建设。

3、科技政务管理更加规范化

规范和优化公文办理流程,办理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加大督办力度,提高了机关的执行力,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全面贯彻执行《保密法》,大大增强保密意识和能力。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推进科技局网站改版及局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建设,实现网上申报、网上评审、网上跟踪监督管理的“一站式”服务。

当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科技工作还存在着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一是科技投入仍然相对不足;二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我市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但人才总量、结构和整体素质与先进地区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缺乏,领军人才和优秀团队相对不足,引进困难,创新人才的支持和培养力度较弱;三是科技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基层科技管理队伍建设还比较薄弱。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认真加以重视解决。

二、2012年工作重点

(一)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设立专项扶持资金,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针对一些发展前景好,特别是二、三年之内能产生效益的重点项目,给予重点扶持。以LED为突破口,重点做好LED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推进佛山市“广东省绿色照明示范城市”建设,加快建设LED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修订完善LED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组织实施一批LED重大科技项目,推广应用“EMC+供应链+金融”的商业模式,做好LED路灯的示范与带动,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二)全面推进产学研合作

一是加快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建设步伐,大力推动科技特派员引进工作;二是加快产学研战创新盟建设,探索产学研联盟合作长效机制;三是大力推动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引进国家级研发机构落户我市;四是积极探索有效的发展新模式,推动科研院校驻我市办事机构建设迈上新台阶;五是全面深入推进院市合作。

(三)重点开展科技招商工作

一是加大对关键项目和龙头项目的引进;二是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围绕我市十大传统优势产业和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全面分析现有产业链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优势与劣势,寻找和弥补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加速现有产业链的延伸、补缺;三是全面推进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合作,建设中关村佛山产业科技研发总部大楼,开创跨区域创新发展的合作模式,努力在产学研、成果转移转化、创新服务、产业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互赢互利,共同发展;四是密切联系世界500强企业、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以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核心,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产品附加值高的大项目,重点引进用地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大的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地区总部等。

(四)健全完善高科技产业载体

一是推进专业镇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专业镇在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中的主导作用,加快引导制定实施专业镇“一镇一策”,以优化产业生态环境为重点,促进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协助做好中国科学院南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南海新材料产业基地(里水)、佛山高新区核心园的产业布局、创新平台布局等规划,积极与属地政府沟通互动制定互相衔接的科技扶持政策。加强与禅城智慧新城、瀚天科技城、高明沧江工业园等园区及各专业镇的联系,在产业引导、园区准入、项目推介与科学评估等方面充分发挥科技政策的指导作用。重点建设好佛山国家火炬创新创业园、三水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以及各省级研究院,使之真正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孵化和培育的摇篮。

(五)深化科技与金融结合

一是继续积极争取财政部门增加科技投入,引导各区财政加大对科技计划项目的配套投入,并通过财政资金引导,充分调动和组织全社会资源加大科技投入;二是将以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为中心,辐射和带动工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通过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搭建科技金融合作服务平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融资服务,引导更多资金支持自主创新,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腾飞,推动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升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六)建设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一是依托高等院校、中科院育成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等平台,积极引导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开展科技攻关、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等活动,通过培养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扶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支持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等措施,加快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带动各类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二是坚持国内培养与海外引进相结合,引进佛山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创业人才。重点引进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创新科研团队、学科带头人、行业技术领先人才和科技开发人才、掌握高新技术或先进工艺的高级技能人才、具有专业优势的经营管理和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创业型人才。

(七)加强知识产权转化

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对专利成果转化的支持和奖励。

(八)继续加强机关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一是加强科技行政管理工作。推行局机关办公规范化管理,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加强督查督办工作,加大电子政务建设和政府信息公开力度。进一步优化流程,强化功能,推进科技局网站改版及局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建设。加强科技统计分析工作,更好发挥统计数据服务决策和监测功能。加强保密档案工作。二是继续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立政风行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强干部培训工作,优化知识结构,提升干部队伍素质。

二0一二年二月十日

-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佛山市科学技术局 技术支持: 佛山新闻网

地址:佛山市禅城区季华五路18号经华大厦10-12楼 电话:0757-83385761 传真:0757-83355500

电子邮箱: fskjj@fskjj.foshan.gov.cn 粤ICP备19060878号 网站标识码:4406000064

粤公网安备 44060402001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