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佛山市科学技术局网欢迎您!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佛山市科学技术局2019年工作总结暨2020年工作计划

发表单位:本网 发表时间: 2020-06-12 20:15 [ 浏览字体: ]

  201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科技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全国“两会”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创新中心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市成为全省地级市创新发展领头羊。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深入推进,为我市融入全球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在市委市政府带领下,我局积极深化创新机制改革、集聚创新资源、加强创新主体培育、推动全市创新能力实现较大提升。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4834家,同比增22.41%,净增885家,净增数量居全省地级市首位。获评省“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创业团队4个,位列全省第3;获评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4人。获国家、省科技奖项的数量和质量均创历史新高,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省科技奖12项(佛山企事业单位作为第一完成人),数量居全省第3。24个项目获国家、省重点科研项目等的立项支持,获得经费3.56亿元,同比增长312%。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全年12.01亿元,同比增长61%,其中技术交易额11.17亿元,同比增长59.3%。全市累计科技企业孵化器105家,众创空间74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22家;重点实验室累计27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6家;累计引进市科技创新团队124个、市领军人才231名。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全面加强党建引领,政治站位和大局意识不断提高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治理、指导工作,扎实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实效。高质量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按照“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四项重点措施,推动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破解发展难题的工作成效。推进模范机关建设,常态化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守好意识形态安全“南大门”。如期完成机构改革,推进公务员职级套改,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提振干事精神、充实后备力量。

  (二)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全社会创新活力。

  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立更宽容的创新环境,破解制约创新发展系列问题,先后出台了市政府1号文《佛山市促进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佛山市财政科技创新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和《佛山市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提出一系列给科研人员“松绑+激励”的突破性政策措施,充分释放创新活力。印发《佛山市科技领域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方案》,深化佛山市科技安全工作,推动产业体系、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制定《佛山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佛山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战略与创新政策研究报告》,提出了产业创新构建工程、企业创新提升工程、科技金融创新工程、创新载体升级工程、创新人才高地工程、创新环境支撑工程、知识产权推进工程等七大工程,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三)筑牢创新根基,强化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深入实施大院大所合作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季华实验室、佛山仙湖实验室、华南(佛山)新材料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全市累计与国内外大院大所在全市合作组建各类科研创新载体达93家。季华实验室一期建筑于11月封顶,科研人员规模达600人,其中全职院士1人、兼职院士9人。获国家、省重点项目支持,启动41个自主科研项目,申请发明专利52项,2个团队获省“珠江人才计划”支持,其中储氢核心技术及其装备研发团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半导体制造装备零部件研发团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1月份,省能源实验室佛山分中心挂牌,同步启动建设佛山仙湖实验室,与广东武汉理工大学氢能产业研究院实行“三位一体”模式,三年内新增投入不少于11.6亿元,拟5年后建成氢能与燃料电池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加强企业培育,为高质量发展的提供重要支撑

  深入实施高企树标提质行动,把高企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发展优势,2019年我市高企总量达4834家,较2018年增加885家,增长22.41%。开展2019年标杆高企50强的测评工作,全市累计遴选标杆高企10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357家。引导全社会广泛建立研发机构,今年新增2家省企业重点实验室、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家、市工程中心106家。全年申请加计扣除企业3861家,减免税额超过10亿元,有效为具有研发活动、产生研发投入的企业减轻了成本。国家级孵化器预计达到22家、孵化器达105家、众创空间74家,创业孵化绩效明显。

  (五)加强核心攻关和基础研究,打造创新策源地

  集成资源,集中力量,推动科技计划从单项创新向系统集成创新转变,提高我市重点领域的竞争力。今年共推荐76个优质项目申报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18个项目获得立项,立项率23.7%,立项经费2.66亿元,较去年增加1.86亿元,同比增长233%。立项支持“全电动智能化挤出吹塑中空成型机的研发及产业化”等27个市级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支持经费合计12650万元。启动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佛山市联合基金,省市每年投入资金达4000万元,今年共受理460个项目申报。接待国家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重大专项专家组到佛山调研,力争我市成为专项试点地区。

  (六)增强引才成效,加快高端创新资源聚集

  瞄准我市新兴产业领域或传统支柱产业领域,加快引进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2019年度市级创新创业团队项目共有256个团队提交申请,经评审考察立项41个。启动常年申报、单独评审类创新团队项目评审工作,对2019的7个院士团队进行评审。认定“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创业团队4个,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杰出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等4人,为历年来最好成绩。组织举办2019 年第八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佛山赛区)、第五届中国(广东)国际“互联网+”博览会、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对接会议、“科技之家大使、外交官·2019佛山行”活动,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帮助我市引进和集聚更多海内外优质科技创新资源。

  (七)厚植创新土壤,优化创新生态环境

  发挥技术交易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借鉴学习省科技厅在“专家库+评审系统”方面的使用情况和建设经验,扎实推进市科技数据大平台建设工作。密切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基金整合工作,修订《佛山市创新创业引导基金管理办法》,加快建立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发展的长效机制。认定21家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聘任93名技术经纪特派员,完善技术合同登记服务体系,实现技术合同登记点五区全覆盖,2019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2.01亿元,其中技术交易额11.17亿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提名2019年省科技奖39项,获奖17项,其中佛山企事业单位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奖12项。

  二、2020年工作计划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挑战,我们要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剖析问题本质,把握创新驱动发展规律,迈开步伐、精准施策,从各方面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工作,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两手抓”,确保实现全年科技工作目标任务

  统筹疫情防控与科技工作有序恢复,在规范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大力引导各类研发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复工复产。贯彻落实“科技十二条”,把各项帮扶措施跟进落细,从支持科研攻关及成果推广、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稳定发展、优化提升科技管理服务三个方面支持科技企业复工复产和稳定发展,及时解决复工复产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坚持疫情防控和高质量发展两手抓、两不误,确保实现全年科技工作目标任务。

  (二)加强谋篇布局,把握高质量发展主动权

  研究制定佛山“十四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紧把握佛山区位、产业、创新优势,提出创新驱动实施路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通过内部创新要素的高效整合与外部创新要素的深度参与,提升创新发展动能。继续推动“1号文”政策贯彻实行,深入落实“科创35条”工作,围绕重点条款出台细化实施措施,加快推进全方位、全体系、全领域创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性发展。加快推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展战略,全面推进七大创新工程落到实处,着力做好创新型城市评估验收工作部署,争取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三)发挥区位优势,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加强核心区域建设,将重点创新资源向三龙湾、佛高区倾斜,促使优势叠加放大,打造全市创新发展战略核心区,主动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和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扩大与大湾区城市间科技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对接澳门中医药科技产业发展平台,深化与香港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合作,承接深圳、香港等地的创新资源溢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落实“香港+佛山”“澳门+佛山”机制,强化广佛创新极点效应,尽快制订《广州市科学技术局佛山市科学技术局关于推进广佛科技创新合作的工作方案》,促进创新资源和优势整合。

  (四)强化战略支撑,集中资源建设实验室。

  加快推进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建设,努力打造成为先进制造科学与技术领域国内一流、国际高端的战略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季华实验室基建进程,完善基础装修和关键高端实验装备设备采购,在部分研究领域搭建最先进的实验环境。积极参与中医药现代化重大专项、02专项,继续争取更多国家、省重大项目;协助仙湖实验室尽快完成机构注册手续、划拨首期启动经费,争取在一月份召开第二次理事会,确定单位组织架构、内部管理制度等。

  (五)优化创新格局,加快布局建设一批重大创新平台。

  深入实施大院大所合作行动计划,围绕我市重点发展产业领域引进组建一批功能完备、技术较强、贴近市场的重大创新平台,力争累计与国内外大院大所组建各类创新载体达100家,促进科研成果在佛山加速转化落地。着力通过组织模式和管理创新,改善平台运作机制,提升平台运作绩效,引导平台高质量发展,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与中国科学院、暨南大学、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等大院大所合作,形成多平台、宽领域共同推进创新的局面。

  (六)抢抓核心关键,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

  加大科研投入和攻关力度,制定创新技术路线图,围绕人工智能和智能装备、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中医药、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组织核心攻关,争取解决一批“卡脖子”技术。抢抓国家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重大专项、02专项、5G专项协同实施的历史性机遇,建立国家和省重大专项项目库,加强项目跟踪和服务,进一步促进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在我市落地。探索成立市核心技术攻关专家咨询委员会,对我市重点领域创新技术路线图、核心技术攻关的重要决策计划提供咨询评估意见和建议,形成我市重点产业核心技术攻关的强大合力。

  (七)解决根本矛盾,大力引进人才强化智力支撑。

  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主动迎接海外优秀人才回流,加速引进一批符合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的各级各类人才,夯实创新基础。研究修订《佛山市科技创新团队资助办法》,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创新创业,拓宽招才引智渠道,依托现有实验室、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等载体,加大高端专业创新人才引进力度。强化人才跟踪服务,委托第三方开展科技团队全生命周期的跟踪监测和服务管理。深化“放管服”改革,利用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海交会”、“海外博士博士后南粤行”等活动平台,宣传我市人才政策环境。

  (八)强化主体培育,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深入实施高企树标提质计划,进一步加强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研发设计、挂牌上市等辅导,推动高企上规模、树标杆,着力培养“独角兽企业”。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重点引导省科学院、海天味业等重大创新平台和龙头企业,设立技术创新中心、省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研发机构。着力打造“2+2+4”梯次发展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以装备制造、泛家居、汽车及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为重点。支持传统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推动发展智能制造,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提升。

  (九)完善金融服务,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深化科技金融融合,加大政策性基金扶持和引导力度,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强化佛山市创新创业引导基金的统筹管理,加紧修订《佛山市创新创业引导基金管理办法》,探索“投补联动”、政策性子基金和直投项目等方式,强化对种子期、初创期企业、重大平台、重点项目、创新创业团队的扶持和投资。成立佛山市融资担保基金,为科技型企业融资增信提供支持。继续办好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改革科技创新券使用管理,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进一步降低创新创业成本,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逐步完善市场化的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十)扩大开放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体系。

  坚定不移走好“世界科技+佛山智造+全球市场”创新发展之路,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实现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和科技新体制。积极推进举办“科技之家大使、外交官佛山行”活动,与中国(广东)“互联网+”博览会形成联动,推动佛山市深度利用外交资源,提升佛山国际影响力。建立更加系统、更加完备的科技创业孵化育成体系,打造“双创”升级版,引导孵化载体链接全球资源,向国际化、专业化、生态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探索异地孵化转化合作,扩大与欧美日等国家重点院校、服务机构和企业的交流,吸引更多人才、技术和项目在佛山孵化和产业化,促进全球技术在佛山的转移转化。

 


-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佛山市科学技术局 技术支持: 佛山新闻网

地址:佛山市禅城区季华五路18号经华大厦10-12楼 电话:0757-83385761 传真:0757-83355500

电子邮箱: fskjj@fskjj.foshan.gov.cn 粤ICP备19060878号 网站标识码:4406000064

粤公网安备 44060402001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