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佛山市科学技术局网欢迎您!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佛山市科学技术局2020年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计划

发表单位:本网 发表时间: 2021-05-18 14:42 [ 浏览字体: ]

  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佛山市科技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创新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全面推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2020年,是佛山发展的又一个奋进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佛山市科技局始终围绕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前瞻布局,紧抓“锻长板、补短板”两条主线,建平台、助企业、强攻关、聚人才、优环境,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集聚创新资源、构建科创新格局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20年佛山市财政科技投入102亿元;与大院大所合作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季华实验室综合建设成效居首批省实验前列;高新技术企业同比增长超18%;“十三五”期间累计获国家和省科技奖52项,国星光电作为主要完成单位之一获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邦普循环获2019年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星光电、蒙娜丽莎获2020年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美的制冷获2020年中国专利金奖。瀚海(佛山)国际创新中心获得2020年全省唯一一个国际化众创空间。根据《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佛山科技创新发展指数位居289个城市的第22位,其中在地级市中位列第6名。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一是旗帜鲜明讲政治。深刻认识党的政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坚持不懈地推进局机关党的政治建设。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规定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二是深入提升政治素养。认真落实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全年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16次、“第一议题”学习39次,认真学习党章党规党纪、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等。三是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各项工作。制定《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方案》,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年度党建工作重点内容,压实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加强阵地管理与队伍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权话语权。四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对“三重一大”事项,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讨论的原则,由局班子集体作出决定。班子成员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发挥整体合力,一个方向前行、一个目标使劲,带领干部职工真抓实干、攻坚克难。五是巡察“后半篇文章”做得实。认真对照党章准则条例、对照初心使命,对照上级巡视巡察反馈的问题等,及时制定整改落实方案,逐条整改落实,推进巡查成果转化运用,目前已基本整改完毕并取得较好成效。六是促进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出台《2020年党建工作要点》,提出“6×6党建工作体系”,对标对表细化党建分工。开展模范机关创建活动,进一步强化机关党委工作职责,优化调整基层党组织,切实提升各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水平。

  二、强化党风廉政建设,锤炼过硬干事队伍。

  一是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组织召开全市科技系统科技创新发展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要求、同考核。印发《2020年佛山市科学技术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点》,压实各级领导班子廉政建设责任,切实落实“一岗双责”。二是着力构建党风廉政建设的长效机制。制定《佛山市科学技术局机关纪委职能清单》,强化机关纪委职能,积极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责。制定《佛山市科技创新项目评审行为准则与督查办法》,保证项目评审工作廉洁高效依法进行。三是推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扎实开展好纪律教育活动月活动,组织召开“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工作座谈会,邀请新型研发机构、企业代表座谈交流,引导局党员干部坦荡真诚、清白清爽地同企业沟通往来。四是落实干部谈心谈话制度。建立抓早抓小长效机制,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对党员干部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提醒和纠正。狠抓作风建设,持续解决形式主义等突出问题。

  三、瞄准高质量发展,推动科技工作上新台阶。

  (一)主动靠前担当作为,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作出科技贡献。积极引导科技机构和科技工作者坚守岗位、发挥专长,共同筑起抗疫防控、维护人民生命健康统一防线。一是紧急出台防控稳定措施。制定出台《佛山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应对疫情支持科技企业稳定发展的若干措施》。从支持科技企业参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及成果应用、降低科技企业研发和运营成本、加强人才保障和科技管理服务等方面支持科技企业和科技创新平台。二是开展应急技术攻关。安排专项经费开展防控技术攻关,支持我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科技型企业,对新冠肺炎的规范管理研究、致病机理研究、检测技术研发、防治研究四个方向开展攻关,通过层层遴选,最终确定7个项目获得立项。三是择优推荐疫情防控技术和产品。筛选31项疫情防控的技术和产品推荐到市疫情指挥部办公室,择优评选出24个项目推荐至省科技厅,并对部分有防疫效果的项目进行补贴性后补助。四是简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程序。疫情防控期间,为有效减少人员聚集,阻断疫情传播,对需要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业务中的延期、注销、变更、补办业务,受理环节采用“承诺制”,可在系统决定通过后领取《准予行政许可决定书》时再提交核验纸质材料,为外国人办理来华工作许可提供了便利,共审批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变更、注销、延期、补办)2352项。五是为中小企业减负降压。安排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本市创新创业载体,为承租的在孵企业(团队)在疫情期间减免的房租租金,全市共有30家孵化载体、428家企业共获得减免租金补贴414.26万元。六是助力科技型单位复工复产,通过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全市孵化器(含众创空间)、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团队及高新技术企业等5071个重点服务的科技型单位于3月份初率先实现正常运作。七是派出专员支援防控复产,根据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需求,安排专人常驻佛山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协助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开展,并派出人员进驻社区和白云机场,严守疫情防控前线关口。

  (二)夯实基础补全链条,打造创新平台载体新格局。补齐源头供给等创新链条短板,建立完善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创新平台载体体系,助推我市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一是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季华实验室一期工程竣工交付于12月进驻办公,成立了10个研究部室,科研人员规模接近1000人、其中全职人员420人,引进全职院士1人、兼职院士12人,领军人才32人,正高职称134人;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10项、立项经费超过5亿元。孵化高科技企业7家、成果转化基金1支,累计申请发明专利近400件。佛山仙湖实验室于5月19日启动基建工作,目前专家及人才公寓、中试车间已竣工交付,实验室管理团队已入驻办公,科研人员达84人,其中院士7人,特聘专家1人,领军人才5人,首批开放基金项目立项重大项目4项、重点项目8项,立项金额1.785亿元。二是完善创新平台布局。新引进大院大所共建佛山病原微生物研究院、佛山桃园先进制造研究院等7家创新平台,推动我市深化与中科院、工程院、清华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大院大所、知名高校的合作,促使本地企业更好地链接全国乃至全球优质创新资源,闯出一条“世界科技+佛山智造+全球市场”的发展路径。三是完善创新孵化体系。目前,全市建有科技企业孵化器115家,众创空间86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24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3家,省级孵化器10家、粤港澳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省级众创空间14家,瀚海(佛山)国际创新中心获得2020年全省唯一一个国际化众创空间,“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一体化的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初见雏形。

  (三)加强培育创新型企业,进一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在新冠疫情、国际贸易争端和经济下行预期下,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保持强劲增长。一是全力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上规模。出台实施《佛山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规模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提出三大重点任务15项措施,推动全市各部门形成高企培育和规模化发展的合力,累计培育树立130家标杆高新技术企业,示范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二是加快建设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积极推动龙头企业参与国家级重大研发机构的布局工作。引导全社会广泛建立研发机构,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到55.59%、居全省第二,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保持全覆盖。累计建有省(企业)重点实验室29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03家,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56家。三是落实普惠政策赋能企业创新。实施一系列普惠性支持政策,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形成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2020年,修订办法实现创新券“全国使用,佛山兑换”,4870家企业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加计扣除额129.28亿元,2624家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研发费后补助政策,补贴金额超2亿元。

  (四)聚焦核心攻关突破,持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探索新型举国体制下核心技术攻关的佛山担当和举措,面向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深度和广度进军。一是优化项目形成机制。围绕我市“2+2+4”产业集群建设目标,对标广东省九大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从构建全产业链角度,建立企业出题、产业需求牵引的重大项目形成机制。印发《佛山市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实施细则(试行)》,进一步细化市级重点领域科技攻关项目组织实施,规范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配套支持方式及流程。二是针对重点领域开展科技攻关。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组织实施新冠肺炎科技攻关工作,“2019-nCoV感染危险因素及感染传播途径研究”等7个项目获得立项。开展中医药先行先试科技攻关工作,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的“痰瘀互结相关慢病社区防控关键共性技术与应用研究”获得立项。面向经济主战场和重大需求,开展社会领域、产业领域科技攻关,“基于絮凝颗粒的水处理智能投药复合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等23个项目立项。开展“揭榜挂帅”技术攻关,顺德区向全球发布20项支柱产业核心技术攻关清单,包括智能家电、数控装备等多个重点项目获立项支持,资助金额5000万元。三是积极参与国家、省重大技术攻关。季华实验室获10项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立项经费超过5亿元;自主设立启动81个科研项目。佛科院有关项目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仙湖实验室、纳米所佛山研究院分别获得省重大科技项目支持。科达液压“掘进机液压泵和马达关键技术示范应用”获得2020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关键部件定向专项支持。四是获得丰硕创新成果。佛山市获2020年省科技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一等奖获奖数量近三年最多。获得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奖48项,位居全省第二位,其中美的制冷获得最高殊荣中国专利金奖。

  (五)多措并举引育人才,构建梯队合理的创新人才队伍。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截至目前累计引进省科技创新团队10个,累计获超过2亿元经费资助;市科技创新团队184个,资助金额超10亿元,撬动社会资本超20亿元。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808人,其中院士22人、国家级人才50人。一是建立招才引智常态化机制。依托省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载体,中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等活动平台,大力推动海内外各类人才集聚佛山。修订完善团队资助管理办法,不断提高引进团队的质量和水平。二是特事特办引进顶尖人才。通过“全年申报、单独评审”的方式,引进院士及国家重点项目带头人级别的科学家人才,目前已立项引进7个院士级别团队。三是加强青年后备力量培育。省市每年投入4000万元,联合设立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佛山市联合基金(粤佛联合基金),重点培养青年人才和粤港澳研究院团队,2020年立项支持青年基金项目104项、重点项目20项、粤港澳团队项目1项,支持资金达3340万元。四是发挥银龄专家智力支撑力量,为更加开放、更加有效地用好银龄人才资源,为已退休或即将退休的国(境)外高端专家提供发挥本领、逐梦前行的舞台,积极联系并动员25个符合条件的人才参与2020年广东省“银龄人才计划”。

  (六)持续完善体制机制,推动科技创新治理环境持续优化。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据凤凰周刊组织的中国城市科创力排名,我市中小板、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居全国城市第13位。一是优化创新机制体制。先后出台《佛山市科技创新券实施方案2020-2022)》《佛山市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实施细则(试行)》等系列政策措施,顺德区出台《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提出“科技十条”、启动“揭榜挂帅”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南海区发布“南海鲲鹏人才计划”,进一步加大创新激励力度、拓宽覆盖范围,加速释放佛山创新潜能。二是强化全市技术转移体系建设。重点打造1个技术交易(市场)平台,认定43家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聘任184名技术经纪特派员,构建以技术市场交易体系平台、产业垂直技术市场和企业开放式创新体系为主体的创新生态圈。2020年,全市技术合同登记2581项,技术合同成交额约21.86亿元,其中技术交易额约13.05亿元,连续三年增长率超过55%。三是深入推进科技金融融合。完善市创新创业引导基金顶层设计,通过提高收益让渡比例等举措,吸引和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创新创业领域,为创新型企业提供金融活水。至2020年底,市创新创业引导基金市场化子基金总规模为90.7亿元,母基金累计实际出资额为5.06亿元,投资项目共117个,投资总额69.06亿元,其中投资佛山地区项目32个,投资额12.69亿元。落实省政府和科技部部署,探索在千灯湖创投小镇建设绿色技术银行。四是持续深化科技开放合作。印发《广州市科学技术局佛山市科学技术局关于推进广佛科技创新合作的工作方案》,探索设立广佛科技合作专区,促进广佛创新资源共享共为。举办2020年第九届中国创新年创业大赛(广东·佛山赛区)、“科技之家大使、外交官·2020佛山行”等活动,多形式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提升佛山城市影响力,共谋更高更广创新发展空间。五是率先构建科技诚信体系。在全省各城市中率先印发《佛山市科技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2020—2022年)》,推进构建良好的科技诚信体系,营造诚实守信、追求真理、崇尚创新、鼓励探索、勇攀高峰的良好氛围,服务佛山市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大局。

  四、存在不足

  一是创新资源集聚力度仍有待提高,当前基础创新生态环境仍未成熟,特别是代表战略科技力量的大科学装置缺乏,代表创新源头的高水平研发平台、高层次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依然是全市的短板弱项;二是创新资源运用管理仍需加强,创新政策对技术突破和产业转型的总体协作能力,以及创新主体的引导和激励水平依旧不足。三是创新支撑成效仍不够显著,满足市场需求的重大科研成果还不够多,新兴产业带动力不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五、2021年科技创新工作计划

  进入十四五新发展阶段,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准确把握新机遇新挑战,加强科技创新的系统性布局,注重原始创新、注重引领发展,系统谋划新时代科技发展新思路新举措。

  (一)加强党建引领,不断开拓科技创新新局面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敢于担当,尽职尽责,把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二)加强系统谋划,加快建设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深入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战略上抓好整体设计和谋划,加快出台佛山“十四五”创新驱动发展规划,更加主动地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深化广佛同城同创,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积极承接香港、澳门、深圳等地的创新资源溢出,不断积聚创新发展动能。

  (三)加强开放合作,逐步完善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

  不断做实、做强、做优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构建全市基础研究、战略研究实验室方阵,集聚创新资源,夯实科研基础,深化军民融合,促进协同合作,围绕全市重点发展产业和新兴产业,深入开展前沿引领技术、战略支撑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源源不断地输出技术成果。

  (四)加强需求牵引,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探索“揭榜挂帅”等更符合产业需求的技术攻关组织方式,针对制约佛山重点领域发展的关键核心和薄弱环节,组织开展核心环节的技术攻关、行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争取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努力提升佛山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五)加强提质树标,不断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实施《佛山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规模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形成创新型领军企业“顶天立地”、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国家和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加快提升产业链水平。

  (六)加强引培结合,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强大的人才资源保障

  更加注重人才为本,不断探索完善更加合理高效的人才引进方式,通过政策牵引、平台凝聚、金融助力,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引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七)加强制度创新,加速形成创新资源竞相流入的治理新格局。

  持续优化科技体制机制,在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在人才引进、项目组织、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领域,努力破除制约创新活力迸发的机制障碍,构建创新资源竞相涌入的良好生态系统。系统推进科技诚信体系建设,构建大监督格局。


-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佛山市科学技术局 技术支持: 佛山新闻网

地址:佛山市禅城区季华五路18号经华大厦10-12楼 电话:0757-83385761 传真:0757-83355500

电子邮箱: fskjj@fskjj.foshan.gov.cn 粤ICP备19060878号 网站标识码:4406000064

粤公网安备 44060402001109号